> 中国新闻 >

媒体纪实|“桥”见600年的守望相助

2025-10-30 13:44 来源:中国报道网

       西秀文脉,百年历程,各民族融合发展,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注入重重笔墨,以“桥”为证,“桥”见民族大融合,大团结的西秀实践。

QQ20251030-134550.jpg

       流水穿过西秀区古城而过,未曾停歇。

       水面上,一座座古桥如沉默的守望者,静卧波心,既承载着“调北填南”的迁徙记忆,也见证着各民族市井烟火的温暖印记,更在多民族共生共融的岁月里,见证着“命运与共”的守望相助之情。

      “爱上这座城的桥,就是爱上一种情怀,更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融入”。安顺.遇见音乐工作室的负责人谷友发这样说道。

       因为这份爱,谷友发收获的一份跨越城际的爱情,也见证了“桥”的历程,牵手共话暖暖的民族“三交”之美。

QQ20251030-134600.jpg

      “驿路通滇黔,飞梁跨碧流。”桥是迁徙戍边与民族共生的“基石”。

       明洪武十四年,傅友德率大军南征,为畅通滇黔驿道、联结军民与当地各族群众,下令在灞陵河筑四孔石拱桥,即徐霞客笔下的“关岭桥”。

       此后“调北填南”浪潮中,各民族群众沿邢江河、贯城河聚居,“有水无桥难成寨,各族同心桥自通”的共识下,石桥成了民族团结的第一纽带。

       大西桥镇鲍家屯的西陇古桥,由屯下来屯堡人与早就居住在这里的民族乡亲共选石料、同砌桥基,五孔连缀间,将原本被溪水阻隔的村落连为一体,百姓踩着石桥往来耕作,石头墙与石板桥共同撑起“军民屯与原住民”的生活共同体。

       七眼桥镇的七孔石桥旁,马帮中的各民族商客、赶马人、挑夫常在此交换路况、互通物资,一碗热粥、一句提醒,让“万里赴戎机”的征途满是“休戚与共”的暖意。

QQ20251030-134608.jpg

       天龙屯堡的古桥边,穿着“屯堡服饰”乡亲也会把山货分享给各族邻居,茶驿里的大碗茶不分民族无论你来自哪里,将“抱团取暖、各族一家”的初心融进桥边每一缕炊烟。

       这些以青石为骨、糯米灰浆为魂的石桥,不仅是通行要道,更是戍边守土、共筑家园的精神图腾。

      “桥影通云汉,文光映泮池。”桥是文脉相守与民族共情的“纽带”。贯城河上游,化鲤桥、崇文桥、三元桥环拱安顺文庙,构成“九桥烟雨合,万户景云垂”的胜景,也成了各族群众共传文脉的载体。

       化鲤桥旧名“项马桥”,明代各民族共筹物料、同凿石料,历时三载建成,后取“鲤跃龙门”之意改名,如今桥身虽刻“汉马桥”三字,但“多族合修、共护文脉”的故事,仍在乡亲们桥头闲谈中流转。

       崇文桥明代称“小河桥”,各族工匠交流技艺;清代文庙扩建后,此桥成为学子求学必经之路,各族乡绅共筹资金重修,改名“崇文”,桥头“劝学文”吸引各族孩童驻足,长辈的“寒窗苦读”叮嘱与乡亲的“勤学向善”教诲,同桥石上的青苔一起生长。

QQ20251030-134616.jpg

       三元桥更藏“文脉共传”的温情,明清时每逢科举,各族群众有的村民挂红灯、有的赠糍粑、有的送香囊,盼各族学子“连中三元”。   

       近代以来,贵州以“桥”为载体的文化越来越深刻,“崇文重教”的初心随流水跨越语言隔阂,在各族儿女心中扎根。

      “市桥人如织,烟火暖晨昏。”桥是烟火相助与民族同心的“坐标”。

       “小桥流水人家”的景致,在西秀化作“桥连市井,各族同心”的日常。

      “西秀的桥,就是民族团结的见证,也是城市发展的灵魂,不同时代,各民族守望相助,百年征程,百年辉煌,更是百年民族团结时代力量”。人民社区党支部书记沈红说道。

QQ20251030-134623.jpg

       沈红是西秀区民族文化助推建设的“本地通”,五年的社区工作实践,她完全掌握了这座城市的发展规律,那就是百年“桥”,也就是百年融合史。

       东门桥青石板上,老安顺“摇一摇,过小桥”的儿歌里,轿夫上坡时会搭把手帮货郎推车,桥边饺子铺老板,常给晚归的路人留一碗热汤。

       合和桥因两河汇流得名,桥边石凳成了各族老人“议事角”,邻居大妈帮邻居接孩子,大叔替老人修农具,“远亲不如近邻,各民族皆是亲人”的暖意,在桥边谈笑中流转。

       更令人动容的是杨武乡鱼良坝桥,1935年红军过境时,为阻敌拆去部分桥板,村民林班工连夜召集各族青年,顶着夜色选石、砌墩,悄悄补好桥面,各族群众手拉手守护红军的默契,至今仍被当地人传颂。

       旧州二十五眼桥,从明代汉族文人赏“文阁落照”的景观桥,到如今承载各族群众出行的公路桥。

       七眼桥马树桥,从1959年各族乡亲共修的乡村桥,到如今接待各族游客的旅游大道起点,桥的功能在变,但“各族携手、守望相助”的内核从未改变。

       六百年风雨洗礼,西秀古桥或修缮新生,或留作遗址,却始终是民族团结的见证者,灞陵桥残迹里,藏着各族军民共守边疆的过往;化鲤桥新刻花纹与旧石痕间,映着多族乡亲共护家园的笑脸。

       这些石桥如沉默的史书,记录着各民族群众的迁徙与共生,承载着文脉的共传与延续,更抒写着跨越族群的质朴善意。

       流水汤汤,古桥默然,“它们见过各民族马帮的铜铃,听过各民族学子的诵读,也藏过各民族邻里的互助,在岁月中,静静诉说着西秀古城六百年各民族一家亲的温暖故事”。西秀区北街街道副主任张开慧这样说道。

       站在桥上看着涓涓流水,“百里画廊”西秀明天,美好共盼,奋进共担,在滚滚的长江和珠江支系,正如歌曲《西南情深》“共饮一江水,同是一家人。

      “桥”见证着安顺市西秀区与广东省南沙区“东西部协作”跨越千山万水,共同发展,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,注定将成为这里画廊共融,民族共聚的交融史。西秀区民宗局一位负责人这样说。(文字采写 郭翰 陈雪琴 部分图片拍摄 廖永忠  李航)